来源:教务处 作者:贾 斌 编辑: 发布日期: 2017-10-27
10月24日下午,我校举办“十九大精神”主题学术沙龙活动,副校长肖卫康主持,教务处处长张航参加,任大立、王能应、赵静、李银安、郝国庆、王辉、姜涛、鲁长安等各学科骨干教授、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十九大精神开展集中讨论交流,为集体备课和集中宣讲等活动做好准备。
此次学术沙龙活动主要围绕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展开,各学科教授、专家就十九大报告摘编中关于本学科方面的新部署、新要求进行了集中梳理,并交流了学习体会。
经济
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王能应教授指出,经济方面的创新亮点主要表现为:一是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概念和要求。二是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三是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四是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单独的内容设置,体现了中央对于农村问题的重视。五是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将加大力度支持“老少边穷”加快发展置诸其中并置于首位。六是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七是关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报告指出,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八是对于扶贫工作更加重视。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座谈时强调,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重中之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倒计时,决不能犹豫懈怠,发起总攻在此一举。
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姜涛副教授指出,学习十九大精神最深的体会就是关于“主要矛盾”的变化。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经济视角分析,个人体会主要有3个转变。一是从关注数量到关注质量和结构。“落后的生产力”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且不平衡放在不充分之前,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这一突出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二是从单纯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从原来的物质、文化两个方面,转变到全面的需求,体现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表现出中央对于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热切回应。三是从“做大蛋糕”转变为“做大和分好蛋糕并重”,而且“分好蛋糕”更为重要。
政治
政法教研部副主任王辉副教授指出,政治建设方面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路上,明确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二是组织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体现了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三是宪法方面,明确提出推进合宪性审查,进一步维护宪法权威。
政法教研部赵静教授指出,政治建设内容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提出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增加了“综合配套”,体现了司法体制改革的更高要求。二是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基础上增加依法立法,突出了立法活动的合法性,要求立法主体要严格依据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立法。同时提出要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更加重视良法在法治实践中的作用。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当前社会矛盾变化的必然需求。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对于环境权等权利的需求日益增强,这也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提出建设法治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增强全民的法治素养,这表明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中,既要注重法律制度建没,也要重视法治文化建设。
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郝国庆副教授指出,学习十九大精神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内容最大的体会就是理顺关系:一是党政关系,首次提出“合署办公”;二是中央和地方关系,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三是政府和企业关系,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另外,“创新监管方式”、“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等也是首次提出,下一步将会有具体的部署相应配套。
文化
综合教研部李银安教授指出,从文化建设发展角度理解十九大精神要注重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从文化建设领域本身来看,最大体会是“五新三重”。“一新一重”是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二新二重”是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三新三重”是更加突出“文艺”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自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2014年专题召开文艺座谈会,十九大报告更明确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体现了文艺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性。 “四新”是更加突出思想的重要性。强调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了文化内涵的回归。“五新”是由“大繁荣大发展”转变为“繁荣兴盛”,表述的转变体现了要求的提高。
第二个层面要从总体上把握,将文化建设发展与十九大报告全局结合起来。一是注重把握报告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发展历史性成就的充分肯定。二是注重把握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根本定位,将文化建设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去,解决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将文化建设和总目标、主要矛盾联系起来,强调文化需求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也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将中华文化复兴与中国梦、民族复兴联系起来,强调文化崛起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三是注重把握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举措。围绕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文艺、文化事业和文化发展、文化“走出去”等六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社会
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郝国庆副教授指出,学习十九大精神关于社会建设内容体会就是“更高更新”,用了很多的“更”体现社会建设升级换挡:一是地位更高,要求更新,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是标准更高,不仅仅是更高物质文化生活标准,还包括更公平正义、社会更和谐、更安全等各方面的标准。全国、统一、统筹、一体化等公平原则更突出。三是内容更多,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础上增加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在教育领域增加学前教育内容,提出普及高中教育,在就业领域提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在保障领域提出全民参保、全国统筹、全国统一,在住房领域提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等等,都体现了中央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更高,部署更新。
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鲁长安博士指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主要有“四个新”:一是新思想,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要论断。二是新要求,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三是新目标,提出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四是新部署,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包括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内容)、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包括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保护、长江经济带保护等)、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同时强调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
中共党史党建教研部任大立教授指出,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一个最大感受,就是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特别强调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并强调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从报告内容来看,与十八大报告和以前的文件相比较,主要有以下方面创新:一是对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用“卓越成效”进行总结,并在战斗力、凝聚力基础上首次提出创造力。二是首次明确提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三是首次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概念。这是基于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所以就有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问题。
在党的建设方面,十九大报告有很多新亮点,如过去一般叫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现在改称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过去是叫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现改称为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过去叫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现在叫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等。同时对十八大报告中“五大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进行调整,增加政治建设、纪律建设内容,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新的要求。
对党的建设的总目标,相对十八大报告表述更全面、更有时代性:“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对未来五年党的建设的部署,提出了8项任务,每个任务都有新的要求和举措。一是提出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二是思想建设内容中提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三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中提出“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为“干部撑腰鼓劲”等,更加强调对干部的激励和支持。四是在基层组织建设内容中更加强调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包括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等,并强调党支部的“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功能。五是正风肃纪方面提出“赋予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相应纪律处分权限”。六是反腐败斗争中提出“夺取压倒性胜利”,建立检举举报平台,建立市县党委巡察制度。七是健全监督体系中提出建立监察委员会,并与纪委合署办公,由留置取代“两规”。八是首次提出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明确提出学习、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八个方面本领。
副校长肖卫康对此次沙龙活动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通过学术交流,大家梳理总结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和新要求,并从各学科角度深化了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和体会,为下一步集体备课和集中宣讲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很大帮助。
他强调,作为学习研究宣传党的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党校、行政学院要提前谋划,主动作为,各学科教研骨干要按照校委部署安排,认真做好十九大精神的备课和宣讲工作。一要尊重原文。授课和宣讲内容要严格按照中央发布的公告和报告原文展开,现有报纸网络发表的报告摘编仅供参考。二要系统全面。秋季第2期所有主体班将单设“十九大精神”教学单元,按照“1+7+3+1”的模式,开设“总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新党章”等系列专题。同时,各教研部要围绕各自学科特色开设相关内容的系列专题,做到应开尽开,力求系统全面解读十九大精神。三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从理论上对新思想进行深入阐释。四要集思广益。充分吸收本次学术沙龙成果,加强沟通,增进交流,学习借鉴各学科专家的意见和体会,准确把握十九大精神的新部署、新要求,避免在授课和宣讲过程中出现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