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李红雷 编辑: 发布日期: 2020-04-17
4月8日,武汉历史上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封城76天的武汉解除了离汉通道管控措施,武汉抗击新冠肺炎战疫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人们沉浸在生产生活逐步恢复的喜悦中。10天后,一支小分队完成最后一天的值守,悄悄地撤离了奋战整整50天的抗疫岗位返回了学校(部分人员留下组成新的工作队),这支小分队就是由副校长肖卫康同志带队的省委党校首批支援武汉抗疫工作队。
2月27日,武汉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正处于胶着状态,为进一步加强武汉市疫情防控工作,根据省防控指挥部统一安排,省委党校紧急组建了由副校长肖卫康同志带队的支援武汉抗疫工作队。他们闻令即动、逆行出征,火线驰援、不惧风雨,坚守在硚口区疫情最为严重地区之一的古田街罗家墩社区,英勇奋战整整50个昼夜,为打赢这场事关全局的武汉保卫战贡献了党校力量。
以党建为引领,打好群防群控阻击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打好群防群控的人民战争的指示精神,针对社区管控工作中存在的管控不严、人员组织不到位等问题,工作队抵达后即第一时间牵头成立了由省市区20多名下沉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组成的临时党支部,肖卫康任书记。前期那种下沉社区力量来自不同单位,缺乏统一领导,工作时有重叠、时有真空的状况得到了彻底解决。各方力量形成合力的同时,相关新的举措也迅速出台:鲜红的党旗在各个卡口显著位置悬挂,看到党旗,居民恐慌情绪得到了缓解,服从管理的自觉性得到了增强。临时党支部以楼栋为单位,摸排了社区262名党员,通过发倡议书、喇叭广播、电话联系、个别动员等形式,迅速组织了30名社区党员和志愿者充实到防控工作中,人手不足的难题得到了解决。在此基础上,工作队发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名居民服务员、一名政策宣传员和一名民意调查员的作用,以党员带动群众,积极开展了严格防控措施、生活物资采购、困难群众帮扶、医疗人员慰问、滞留人员排查、病亡家属抚慰等项工作,形成了群防群控与群帮群助相结合的良性机制。群众自我服务、自我防护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武汉必胜的信心进一步坚定。
把群众当亲人,精准服务暖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群众自我隔离了这么长时间,有些情绪宣泄,要理解、宽容、包容,继续加大各方面工作力度。要充分考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畅通“最后一公里”。为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工作队以临时党支部为依托,组建群众工作队,了解群众需求,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看到群众吃不到新鲜蔬菜,他们想办法购买100份爱心蔬菜和米、油等生活物资,逐户上门赠送给空巢老人和困难群众。在学校支持下,把关心小区群众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购买汉川驻点扶贫村白菜薹10500斤,分送到近4000户居民家中。与社区同志和志愿者一起分发咸宁市赠送武汉市民的“爱心鱼”4000余斤。开展了“服务一线医务工作者及家属的‘红色保姆’行动”,安排每名工作队员联系10名左右一线医务人员及家属,全覆盖开展走访慰问、提供后勤保障服务,为他们免费上门送菜送药60余次并接送上下班困难的医护人员。同时,还对一直奋战在一线的48名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了慰问,让他们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进一步激发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热情和斗志。
为切实搞好居民服务、政策宣传和民意调查工作,工作队对收集的70多个问题认真处理,绝大多数予以了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专门向群众说明情况。对有情绪的群众开展了60余人次的心理疏导,纾解了不良情绪,将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疫情期间,网上各种消息满天飞,居民们难辨真伪,工作队通过联合临时党支部第一时间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重要指示精神和对武汉人民的关心关怀、省市防控指挥部关于疫情防控的各种通知和要求及防疫相关知识通过楼栋群传达到居民家中,传递“主流”好声音,营造了团结向上的抗“疫”氛围。
用社区作阵地,践初心炼作风。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越是关键时刻,越见精神品质、越是重要节点,越看担当作为。在这场大考面前,工作队员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扛起责任,在社区防控这块阵地用实际行动,向组织和群众交上了一份份合格的答卷。
工作队承担了社区两个卡点的值守任务,其中一个卡点需要24小时值守,每个班要在室外工作12小时。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白班夜班,工作队员都以昂扬的斗志和严谨的作风坚守在卡点上,严把疫情防控第一道关口。此外,他们还承担了许多其他工作,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画面:
带队领导、副校长肖卫康同志,发挥了指挥员的作用,充分利用联合临时党支部,迅速将各支防控力量拧成“一股绳”,使防控整体合力得到有效提升,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负责片区工作由过去的通报批评变为受到表扬。看到工作队员非常辛苦,他自掏腰包,想办法为每位队员买来烤鸡,队员们倍受鼓舞、斗志倍增。
联络员朱玉涛同志,负责工作队沟通协调等任务,他及时把握省市防指工作要求,主动对接街道、社区,协助校领导安排工作任务、调整工作重点,保证了各项工作精准到位、有序进行。他承担10500斤蔬菜免费分发任务,组织发动社区干部、志愿者,仅用时3个小时就将蔬菜送到4千多户居民家中。他把困难群众放在心中,10余次上门送菜送药,对少数群众的个性化需求,也做到有求必应、热心服务。除完成队内任务外,学校工作也经常有事找他,他都“挤”出休息时间,做到统筹兼顾。
队员李红雷同志,是唯一一名既是校党员突击队员又是抗疫工作队员的同志,他负责工作队宣传工作,起草和编辑的反映工作队情况的15篇次稿件在长江云政务网、湖北党建网、校园网和校微信公众号刊发,向居民推送各类宣传信息20余条,将党和政府的声音和群众关心的事情传递给居民。天气多变、长时间值守,让他腰病复发,坐立不安,起床都困难,可他硬是坚持着没请一天假。看到返汉居民回家后打不着灶,吃不上饭,他主动上门修理。小区一位外国朋友独自生活又不会讲汉语,生活有困难,他就用英语与其交流,了解需求,帮助其采买生活物资,渡过困难时期。
队员张光争同志,负责工作队后勤保障工作,他细致认真,主动作为,是工作队和社区居民的“采购员”,更是全体队员的好“保姆”。他不仅想办法解决队员每天吃饭的问题,还主动了解群众诉求,想方设法、跑前跑后为医务人员、困难群众采买平价菜100份、平价肉50份、米油18组。他积极发动群众,招募志愿者、宣传居民中的好人好事,为工作队提供了战斗力。
队员鲁长安同志,是工作队里唯一一名教学岗位的同志,新婚不久的他接到任务,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抗疫工作中。他是小区医护人员的“红色保姆”,多次受到医护人员家属的表扬和感谢,称他是党培养的好干部。他主动与小区“问题”居民交朋友,运用所学知识,帮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他一边工作,一边对收集整理的抗疫工作中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积极准备开学后的新课,把实践收获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去。
队员方红兵同志,大家称他是工作队里的“救火兵”,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看到同志们反映值守点人员车辆进出登记不规范,他马上与周永红、雷笛一起把一张张手写的纸片里的登记信息录入电脑,并连夜制成表格打印成册,并及时更新,让登记不仅清晰而且规范,受到巡查组的好评、其他下沉工作队也学习借鉴。开展慰问群众活动前,他利用休息时间整理出80多名医护人员和60多名困难群众的信息;学校机要材料没人接收递送时,只要一个电话,再累他都要跑一趟。小区医护人员上下夜班坐车难,他二话不说主动承担了接送任务。
队员刘俊同志,是工作队中的老大哥,他认真负责,原则性强,敢于管理。夜间执守时,对试图翻墙入院人员不惧威胁,坚决制止。他对服务对象用心用情,得知对口联系的一名医生在一线工作两个月未回家,家中82岁奶奶下肢浮肿,需要中药治病,他多次驾车去新华医院和省中医院联系开中药,解决了医护人员后顾之忧,坚定安心一线工作的信心。
队员周永红同志,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主动加班参加学校捐赠社区的200多包白菜苔卸载和发放任务,抢着承担190余户居民健康码注册、电话通知和登记工作。凌晨2点,他四处为急性拉肚子的居民寻药,2次上医院接医护人员回家,多次为医护人员家属及居民买药买菜送上门。他积极发动志愿者,建立起了服务微信群,为社区居民分送鲜鱼和爱心蔬菜、米面粮油,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
队员蔡辉同志,是学校后勤部门和工作队之间的联络员。出征前,他就把学校准备的各种后勤保障物资分配好,分发到工作队员手中。工作中,他总是提前把防护用品准备充足,把生活保障及时安排到位,是大家放心的好后勤。得知要安排队员陪同病逝人员家属到到殡仪馆领取骨灰,他马上主动请缨,一早6点就赶到小区,陪同家属前往殡仪馆,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失去亲人的居民家中。
队员雷笛同志,把部队养成的任劳任怨,脚踏实地的好作风带到了抗疫一线。他科学安排排班工作,主动打印各类登记表格,方便大家工作,还与周永红同志一起,设立了进出小区消毒池,利用部队所学,搭建起了标准的值守帐篷,让同志们有了遮风避雨之地。他主动为群众解难题,做好事,为居民和一线医务人员家属送菜、购药,发放爱心菜,爱心鱼、爱心米油这样的事,他总是跑的比谁都快。
得知部分工作队员要撤离了,许多群众自发前来送别,他们中有医护人员、志愿者、保安、困难群众,也有普通居民。20栋居民李水平夫妇是失独老人,他们深情的说:“我想请你们摘一下口罩,让我看看你们的脸,你们叫什么名字?我要记住你们”。28栋居民项琳动情地说:“省委党校太好了,党校工作队员太好了”。
这次支援武汉社区抗疫工作在校委领导、全校上下鼎力支持下,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按照省防指对现有工作队进行人员轮换,精准有序调整工作力量,健全完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的要求,省委党校首批工作队完成任务撤离,根据安排,他们中的张光争、周永红、蔡辉、雷笛四位同志将留下来,与新队员组成新的工作队,继续在社区工作。首批工作队撤离了,但他们带来的党和政府的关怀及党校人那种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担当之勇、组织之能却深深地印在了社区百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