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员管理 >> 学员动态 >> 正文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

作者:县处二班 杨菁        发布日期: 2019-01-17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民强。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 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 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言简意赅、铿锵有力的这几句话,深刻阐明了文化繁荣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密切关系,反映出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给我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实践启发,让我联想到正在推进中的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工作。

 

忆往昔,不忘本来,追寻武汉戏曲“大码头”根与脉

 

    上世纪30年代,武汉经济在全国领先,GDP曾超上海。内河航运中,汉口曾仅次于上海,是国内第二大码头。 “大汉口”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往来贸易繁华,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催生出了林立的“戏窝子”。演出场所、观众消费、商业环境、戏曲底蕴,构成了大汉口良好的演出市场生态。最好的戏,最好的角儿,最热闹的剧院和最懂戏的票友、戏迷,武汉不仅吸引着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纷纷来汉演出,粤剧名家红线女,越剧名家袁雪芬,评剧名家新凤霞等戏曲“大咖”都曾经来武汉“拜码头”。愈是好角来,愈有观众看;愈有观众看,好角愈会来。愈是好角,市场号召力愈强,收益愈高。对观众而言,钱花得值,花得多,愉悦的满足感愈大。

 

    “戏码头”的说法最先是梅兰芳提出来的。梅兰芳作为一代宗师,他六次亲临武汉戏码头,显示了武汉戏码头的底蕴、活力与影响,见证了武汉戏码头的繁荣、兴盛与辉煌。武汉戏迷追捧他的程度可谓翻天覆地。梅兰芳曾说过:“武汉观众欣赏京剧的水平很高,京剧演员没有得到武汉观众的认可,就不算真正的角儿” 凡是拿不出真本事的角儿,要想在武汉戏码头立住脚,讨口饭钱,休想! “大汉口”成为大师、名家辈出的沃土。从武汉江夏走出去的京剧一代宗师谭鑫培(1905年春夏之交,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半小时的默片《定军山》。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国产电影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舞台艺术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次亲临剧场观看武汉文艺院团的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夏菊花、陈伯华、吴天保等文艺工作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为汉剧艺术所写的题词:“京昆登大雅,秦越奏清平。尊重吴陈派,宏宣江汉声”。

 

    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让武汉这座“戏码头”不仅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贡献巨大、作用独特,也塑造了汉派文化开放包容、创新求变的品格,成为京沪之外久负盛名的“戏码头”。

 

看今朝,面向未来,点燃武汉戏曲“大码头”创与新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弘扬戏曲文化、发展戏曲艺术,就要立足当下、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正确处理“守”和“变”、“中”和“外”的关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有好戏,才叫“戏码头”。近年来,为了重振“戏码头”雄风,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加强经费支持,设立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专项资金、地方戏曲保护发展专项资金。仅2017年,湖北省和武汉市直接用于戏曲传承发展的资金就超过1.3亿元。我们文化工作者回应时代召唤,创作了一批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国家艺术基金扶持的精品剧目,如现代京剧三部曲《生活秀》《水上灯》《美丽人生》,被业界誉为“京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楚剧《万里茶道》《乡里乡亲》等,聚焦国家“一带一路”、“三乡工程”等重大部署;新编汉剧《宇宙锋》《霓裳长歌》,在传承陈派经典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大力推动戏曲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仅武汉地区就活跃着京剧、汉剧、楚剧三大剧种,木偶、杂技、曲艺等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传统艺术,艺术品种丰富、底蕴深厚。要弘扬这些传统艺术,首先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是保护与传承,特别是活态传承,让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艺术精髓能代代相传、后继有人。目前,我们已通过实施“薪火相传·名师传艺”项目、建立名家工作室、筹建戏曲传承发展研究中心等活动,聘请了刘长瑜、李玉芙,赵葆秀等京剧名家来汉收徒传艺,戏曲进校园、教师培训班、戏曲夏令营等活动蓬勃开展引来央视五度点赞,古老的戏曲艺术生出盎然春意。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进入新阶段,文化在国际国内交往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作用,特别作为国粹的戏曲艺术更是作为展示城市精神、地域风格的绝佳选择。在2018年3月-5月举办的武汉市第七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上,我们邀请全国37位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近千名演员带来了17个剧种、20个剧目、34场连台好戏,下一步将积极承办国家性戏曲演出活动,争取中宣部、文化部挂牌“全国戏曲演出交流中心”,壮大武汉戏曲“大码头”声势。近两年,武汉京剧院《贵妃醉酒》亮相爱丁堡艺术节,醉倒外国人;武汉汉剧院经典汉剧《状元媒》在巴黎大放异彩,演员谢幕三次;武汉木偶也多次走进孔子学院,受到青少年追捧。

 

    2018年1月31 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来华访问,首站造访武汉。在武汉的短暂行程里,“梅姨”和丈夫菲利普不仅登上了黄鹤楼领略江城美景,还观看了武汉京剧院演出的京剧《众仙送福》,并和演员们亲切互动。离开后,“梅姨”迅速在推特上发布了她在黄鹤楼前观看武汉京剧院京剧表演的个人兴奋感受,让世界关注武汉、认识武汉:“我和菲利普去了黄鹤楼,还看了京剧,演员们的表现精彩得难以置信!

 

    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独特的审美形态至今仍在对世界戏剧艺术贡献价值,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复兴大武汉的关键时期,正需要这一根植于中国土壤、代表中国精神、体现文化自信的文化形式来为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可以说,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工作是实现新时代湖北“五个聚焦”、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