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党校 >> 正文

宜昌市委党校用“十四五”规划统领市县党校协同发展

来源:校(院)工作指导处        作者:宜昌市委党校        发布日期: 2021-11-05

宜昌市委党校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中,主动扛起政治责任,以《条例》规定“市(地)级以上党校(行政学院)牵头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建设和发展规划”为己任,在全省率先启动市县两级党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党校姓党旗帜引领。坚持把“党校姓党”作为党校工作的灵魂,贯穿于《规划》编制全过程,体现在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工作上,融入到党校全员思想行动中。一是坚持思想引领作用。坚持站稳政治立场,立足于培养政治坚定、作风正派、忠诚于党的干部队伍。坚定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宜昌改革发展实践的研究与宣传。二是注重“用学术讲政治”。围绕主业主课深化教学改革,明确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在教学安排中不低于总课时的70%,其中党性教育不低于总课时20%的要求,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样板课建设。以理论武装、党性教育、能力提升为重点,着力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性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宜昌的生动实践系列专题。三是贯彻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把高标准办学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和运用党校教育规律、干部成长规律,着力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党校的竞争力和贡献力。例如,《规划》对标市委加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提出市委党校挂牌成立宜昌市社区学院,努力发挥党校人才培养和科研资政优势,致力打造全市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基地、社区工作者后备力量摇篮、社区治理重难点问题科研机构、城市基层治理智库。

坚持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贯通,聚焦科学办校谋篇布局。《规划》把一流党校的远期愿景与五年近期战略相结合,在顶层设计上既注重高点定位和前瞻性的规律探索,又立足当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规划可持续发展路径。一方面,大处着眼长筭远略,积极回应全市发展大局要求。主动对接市委“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引擎、争当表率”战略要求和“六大目标定位”战略安排,把党校工作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精准定位,分类确定市县党校发展方向。明确市委党校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县级党校根据各自县域经济特点和县级党校自身优势,突出办校特色,形成特色鲜明、联动协同、优势互补的整体办学格局,围绕整体一流目标,形成长期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小处着手有的放矢,努力顺应山区发展现实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县市区调研10余次,征集意见建议300余条。《规划》系统分析了当前山区党校面临的发展基础薄弱、人才队伍结构失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并立足实际补齐短板,提出了解决方案,分年度分步骤切实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以短期壁垒的攻克促进长期目标的达成,全面提升《规划》的针对性、科学性。

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筹,聚焦一流目标精准发力。《规划》坚持精准布局,既对近五年市县党校发展制定定性的办学要求,又做好科学的定量指标设计。一是以“统”定性。明确到“十四五”期末,把宜昌市县级党校(行政学校)打造成具有宜昌区域特点的全省一流党校(行政学校);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提出个别学校打造全省山区县一流党校(行政学校),发展基础较好的党校(行政学校)争创全国中部地区一流党校(行政学校)的目标。二是以“专”定量。明确创建全省一流的具体目标要以“六个一流”为支撑,即一流教学质量、一流科研成果、一流新型智库、一流人才队伍、一流服务管理和一流校园环境,并对各分项一流目标做出了专业的量化分解。例如,聚焦主业主课,提高干部教育质效,力争“十四五”时期,全市县级党校党员干部培训量同比增加20%,社会培训量增加30%,科研成果同比增加10%,资政成果增加20%等。三是以“实”促行。明确县级党委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办好、管好、建好党校纳入地方党委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市委党校切实履行全市党校系统建设指导职责,对县级党校开展持续深入联系指导,巩固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办学质量评估和定期监督检查等。通过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切实把《规划》执行落到实处,推动聚焦一流目标精准发力。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发展相协调,聚焦系统观念集成创新。《规划》坚持系统观念,实施“四共工程”。既充分整合资源,实现上下两级、校校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走市县一体化发展之路,又因时制宜、因校施策,突出重点。一是教学基地共建。探索跨区域、跨部门、跨学校合作等培训模式,有效整合办学资源。各地突出县域特色,分别围绕三峡精神、屈原文化、昭君文化、关公文化、嫘祖文化等打造具有宜昌特色的高质量现场教学品牌,形成规模示范和品牌效应。二是教研活动共联。探索建立资源整合、团队攻关和重大项目协调机制,打造系统科研创新平台,发挥团队优势,开展联合课题攻关。各县市党校结合各自人才专业结构,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围绕本地发展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资政研究,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智库品牌。定期开展教学评比,统筹系统教学精品课、样板课建设,推动全市党校系统教学、科研“量质双升”。三是人才师资共培。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完善系统教研人员外出考察、培训进修、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等制度,各县市党校可依托系统资源,根据人才特点“搭配”个性化培养套餐,着力解决各自队伍建设的个性矛盾和突出短板。实施系统“名师工程”,整体推进培养造就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教学科研人才。四是特色资源共享。鼓励市县党校依托三峡干部学院创新开展社会化培训,提升开放办学层次水平;各县市区可重点挖掘本地特色教学资源,创建具有县域特点的三峡干部学院分院。推动市县党校系统“智慧校园”建设,各县市结合各自软硬件条件,明确建设重点,紧跟市委党校智慧校园建设步伐,加快推动实现系统信息资源数字化、协同工作流程化、决策支持智能化。

展望未来,谋定于心,成事于行。宜昌党校系统将一以贯之坚持党校姓党、实事求是、质量立校、改革创新、从严治校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市县党校“十四五”规划为引领,以加快一流党校建设为目标,聚势谋远,守正创新,统领市县党校提档进位、对标一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