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荆楚作家网        作者:省直机关副处级干部进修一班 刘良彦        发布日期: 2025-07-09
车离红安,意却难平。回望那层峦叠翠的大别山,好似两百将军未阖的凝眸。指尖尚存七里坪青砖的粗粝,耳畔犹响长胜街号角的苍茫,这一周“三同”实践的血脉交融,使我深深的懂得:红安之红,是星火灼穿暗夜的赤诚,是铁骨担起山河的忠魂,更是“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的烙印。
立于李先念故居的土墙前,看简朴瓦房如何孕育扭转乾坤的巨手——那陈列馆中褪色的军装、泛黄的地图,无声诉说着将军“骁勇善战,功勋卓著,在重大历史关头不怕牺牲、勇挑重担”的峥嵘岁月。当我十分专注跟着讲解员走在秦基伟、陈锡联、王近山、詹才芳等将军的旧居里,当我深情的抚摸“亮剑精神体验馆”冰凉的展柜,詹学易教授那句“敢想敢干敢亮剑”的箴言如惊雷贯耳。“一代战将”王近山“疯名远扬”的孤勇;陈锡联夜袭阳明堡的雷霆智谋;秦基伟将军少年从戎,太行跃马烽烟炽,以“护民前锋”之志血战日寇,更在上甘岭的焦土中铸就铁血丰碑,威名令敌胆寒;无不印证这片土地何以诞生“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奇观。而黄麻起义纪念碑下,十四万英魂的名字已化作日月星辰,照亮我辈对“抛头颅洒热血”六字的全部想象——原来信仰真的很重很重,重于巍巍大别山。
在红安分校的晨曦中,熊邦国教授用高亢激昂的声音,剖析“大别山精神”,如清泉涤荡心灵。“大别山精神”--它已不再在典籍深处,而在红安人递来一碗茶水的温热中,在红安人讲述祖辈们送子参军时哽咽的乡音里。我们走进先烈们斑驳的老屋故居,门槛上深深的凹痕,是几代人“紧跟党走”踏出的忠诚脚印;村庄里墙壁上乡村振兴的标语,则是“不胜不休”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征程中铿锵的回响。
车抵江城,长江烟波浩渺——如时代命题。省委“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号角催征,犹与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的松涛共振。赤土之“红”将军精魂,先烈以血火开辟道路,我辈当以实干照亮新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