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日期: 2025-07-19
编者按
7月15日,《湖北日报》07版论丛板块刊发校委委员、教育长郝国庆教授文章——《打造担当作为的升级版》。现予以转载。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湖北加快建成支点,使命光荣,目标明确,关键在于行动,需要锚定“高”的标准,保持“进”的态势,激发“创”的活力,锤炼“硬”的作风,打造担当作为的升级版。进一步担当作为,需要扬长补短,需要增强自觉动力,有效转化责任压力,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以使命和责任进一步增强担当作为的自觉动力
增强动力可以来自外在的推动力或牵引力,而更持久更深厚的动力源自内在的共识和信念,源于使命与自信,源于期盼和责任,源于根本性的政治铸魂。
自觉动力源自于嘱托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湖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鼓足干劲、奋发进取,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这是政治嘱托和战略使命,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不折不扣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如果我们上升到了党性和作风的高度,有了这样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自然会表现为行动自觉。当前,就是要把贯彻落实湖北新春第一会精神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有机结合,切实加强党性淬炼,加强作风建设,以政治铸魂进一步提升担当作为的自觉动力。
自觉动力源自于鼓励和自信。“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湖北作为经济大省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理应展现更大的担当,实现更大作为,为区域发展和全国大局集聚和释放更强的动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当前,湖北发展进入跨越赶超关键期、转型升级突破期、内生动力迸发期、枢纽地位重塑期、干事创业黄金期,整体提升支点建设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一年开新局、五年大变化、十年结硕果”,一诺千金。现在的湖北需要知势而行、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勇立潮头、走在前列。
自觉动力源自期盼和责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落脚点,也是我们担当作为的深厚动力源泉。打造担当作为升级版,需要抓住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践行群众路线这个切入点,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自觉把百姓的诉求作为工作的追求,从群众的急难愁盼中增强压力和动力;从满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提升干部的成就感和动力;从落实深化“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机制中,推进决策完善,总结有效办法,增强履职的本领,保持担当作为的持久动力。
以目标与比拼进一步强化担当作为的责任压力
压力是拼搏奋斗的推动力,是最强的战斗力,是担当作为的爆发力。中国式现代化“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同样,惟其艰巨就有压力,必须要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不担当不作为的“躺平”和“内卷”等突出问题,要么是因为缺乏高标准的压力,要么是因为压力过度。只要有合适的压力和有效的转化机制,就能压实担当作为的责任动力。
用明确职责和精准考核来分解责任压力。“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不作为就是不担当,有作为就要有担当。”首先,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定位,建立健全权责清单管理制度,划出“边界线”,明确“责任田”,科学分解目标任务,避免上责下推、权责失衡、争功诿过等问题。其次,坚持“以业绩论英雄”为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干部就要干事,就要创造业绩,否则是立不住的。”做到问责与奖励双轮驱动,充分利用考核和奖励表彰推动广大干部真抓实干,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用竞争比拼来强化担当作为的责任压力。压力来自站位和比拼,“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有更大的担当”。自加压力就是不仅把湖北各项工作放在中部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来比拼,更要放到全国大局中审视谋划、比对衡量。同样,湖北各地的工作也要放在全省大局中来比拼。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赋予经济大省更加艰巨繁重的责任使命,既要看清“形”,更要悟透“势”,既要看到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自加压力,转化压力。
用严管厚爱来释放担当作为的责任压力。对干部负责、为干部担当,是干部甩开膀子大胆干事的信心支撑。“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增强本领、担当作为、争创佳绩。”用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需要严管与厚爱兼顾、激励与约束并重。实际中要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积极推行纠错容错机制,切实保护干部谋事干事成事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那些勇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个性鲜明的干部,往往会出现认识不尽一致的情况,组织上一定要为他们说公道话。”特别是要对基层工作人员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切实落实关心关爱政策,包括关心关爱干部身心健康。
以改革和开放进一步激发担当作为的创新活力
党的报告中多次强调激发和增强活力,让各方面的活力迸发,如社会活力、基层民主活力、市场活力、现代化建设的活力、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党的生机活力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活力。打造担当作为升级版,关键一招就是释放党员干部敢担当善作为的活力。
通过切实“减负”来激发基层活力。基层是政策制度落实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是目标任务执行效率的最后检验。当前,应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与为基层“减负”结合起来,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把干部的手脚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套路中解脱出来,推动各级干部卸下包袱、放手干事。切实做到“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简化优化对下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防止考核过分细化、碎片化、机械僵化,突出对工作实绩、实效的考核,既要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又要防止因评比评选而盲目“内卷”。
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来激发大胆探索活力。积极优化政治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培养激励干部在实践实战中“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确保当下有战斗力、发展有持续力、未来有竞争力,切实激发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活力的文化氛围、价值导向,如鼓励创新、爱护包容、竞争共赢等。培育干部积极心态,增强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
通过科学的用人育人机制激发人才潜能活力。用人干事,重在导向。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更加鲜明,以担当作为折射干部政治素质。“敢于担当”是好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本领是干事创业的基础,推进事业需要真本领,党员干部唯有常怀“本领恐慌”,增强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具备强大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干好本职工作、成就非凡事业。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实施干部素质持续提升行动。增强干部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全链条储备培养一批能够发挥特长、随时能战的优秀干部队伍,选派年轻干部到项目建设、应急处突、信访稳定、经济发展等急难险重最前沿、攻坚克难第一线锻炼,让干部在实践中砥砺意志、积累经验、增长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