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员工作处(公务员培训处)        作者:经济思想班 刘立峰        发布日期: 2025-09-28
秋意渐起,江风送爽。9月22日,湖北省委党校2025年秋季学期第一期经济思想班的学员们走进宜昌市许家冲村——这个位于三峡坝头库首的移民新村,这个深藏于三峡库区、却因党建创新而声名远播的党员教育基地。青山环抱,江水如练,“想你的风吹到了许家冲”。迎接我们的,是那位在网络上“火出圈”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崇军。他没有讲稿,没有PPT,而是笑意盈盈地跟我们提起了村里的“三首歌”。“我们这儿,规矩不是念出来的,是唱出来的。”朱书记话语朴实,却道出了基层治理的巧思,这立刻勾起了大家的兴趣。
“坝头库首第一村,村规民约我遵守,移风易俗我先行;明示党员亮身份,发展产业我带头,优质服务暖民心……”这是用三峡传统鱼鼓调重新填词的《党员公约》。曲调本是峡江百姓最熟悉的乡音,填上通俗易懂的公约内容,瞬间让纪律规矩带上了泥土的芬芳。渔鼓一敲,歌声一起,党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在这婉转的旋律中刻进了心里。
第二首,是套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曲调创作的《村规民约》。节奏明快,条理清晰,把环境卫生、邻里和睦、红白喜事简办等内容编成歌词,像军歌一样铿锵有力。“房前房后种花和种草,垃圾污水不能随便倒。”孩子们都能唱上几句。这不仅是村规,更是一种文明的传承,一种集体意识的凝聚。
第三首,则是借用《学习雷锋好榜样》 雄健有力的旋律重新填词的《共富合约》。这首承载着几代人集体记忆的歌曲,被赋予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能人带头显神通,先干先富当先锋。一人致富不算富,共同富裕是出路。”熟悉的旋律一响起,学员们情不自禁跟着齐唱。这首歌将共同富裕的理念融入耳熟能详的旋律中,把“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唱成了村民心头的信念。它不靠说教,而靠共鸣,让“共同奋斗、共享成果”的理念在歌声中悄然扎根。
听着朱书记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用这些老调新词歌唱的情景。三首歌,三种旋律,却有着共同的灵魂——群众的智慧,音乐的力量。它们不靠文件传达,不靠会议强调,而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党的纪律、优良传统和治理理念,唱进了百姓的心坎里。这不禁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考察许家冲时,对《党员公约》的称赞:“内容写得很好,渔鼓调很悠扬,朗朗上口。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党员干部把党的作风和纪律要求牢牢记在心中,这很好。”总书记的肯定,一语道破了这种形式创新的生命力所在。
作为一名来自湖北广播电视台的宣传工作者,我对此有着强烈的共鸣。这“三首歌”与我们单位精心打造、已在全国宣讲近700场的“红色音乐党课”何其相似!我们同样是在尝试把党的创新理论唱出来,把党的纪律作风和优良传统唱出来。从《国际歌》到《十送红军》,从《春天的故事》到《领航》,我们把党的创新理论“唱出来”,让党课有温度、有情感、有力量。在许家冲听到的这三首歌,与我们的实践何其相似——形式不同,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理论宣讲,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真正的力量,唯有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探下身子,走到乡间地头,走到群众身边,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滋养心田。才能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活、讲透、讲进人心。
走在许家冲的村道上,耳畔仍回响着那悠扬的渔鼓调。许家冲的歌声,是基层治理的智慧之歌,是党群同心的时代之音。这次走访,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更是一次生动的业务启迪。我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用脚步丈量荆楚大地,用真情记录时代脉搏,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一名宣传兵应有的力量。